目前分類:.博客文學 (9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
aa6.jpg 


  大概是阿勃勒鑠金的花串過於惹人記憶,其形象總是一再留連於詩人的詩句之中,除了〈記憶的形狀〉,每首詩作都有「金」和「黃」二字的運用,以描寫那串串金黃。從「黃金般灑落的旃那」、「金黃的陽光」到「這樣純金」……等,都實實在在地點出阿勃勒花串顏色的特色。其中,向陽〈詠阿勃勒〉和沈花末〈黑夜並不存在等待〉更以「雨」的意像去描寫阿勃勒花滿枝頭時的景象,具體展現阿勃勒之姿。此外,阿勃勒花盛於夏季的特性,也是詩中一重要元素。「夏天」、「熱情」、「熱烈」、「南國」、「南都」和「南風」等詞語的運用,讓讀者對一幅幅阿勃勒夏日風情的印象更為深刻。

  不過,雖然大都有對阿勃勒花雨及花季的描摹,詩作著重的焦點卻有其不同。謝三進〈記憶的形狀〉將主題放在青春時的活力與記憶與對未來的期盼,以阿勃勒夏般的熱情璀璨相烘托;李敏勇〈戀人喲〉則將阿勃勒之名的異國情調,以島國戀人的浪漫,表現出於此片土地上相互牽絆的意涵。而向陽的〈詠阿勃勒〉,更近一步用「以葡萄的纍纍」、「串珠的光潤」等句段,象徵其條條黑亮的果筴,以敘述阿勃勒從四月結實到夏日花綻之際,在高雄城與街道間駐足的景致。至於沈花末的〈黑夜並不存在等待〉,以童年時光的鮮明為喻,推及阿勃勒「沒有你的白晝不會有夢」的灼人魅力,更將阿勃勒明亮引人的生命力明確地突顯。最有趣的是路寒袖的〈阿勃勒絮語〉,用好似向阿勃勒訴說私語的方式,展現阿勃勒的意象:以「不及在你耳鬢廝磨細訴」的「戀戀絮語」暗指春天的短瞬,並衍伸至其於「枝椏招搖」的果筴;「一串串錯愕的詩句」及「張開滿口黃蓮的嘴巴」則指代其纍纍花串與果實;而「急於呼喚」「你的名字」之時卻「被南風吹散」的情境,則回歸前面春日消逝的描述,頭尾相呼應。

  總的來說,從以上詩例可看出詩人們對阿勃勒有不同的描寫重點,其詩作突顯的部分也不盡相同;但可以確定的是,阿勃勒皆不約而同地帶給詩人極特殊的印象。我認為阿勃勒之美,大概是它為何如此深受詩人青睞的原因吧!畢竟那漫天蓋地的黃金流蘇,確實非常引人注目、遐想非凡。


圖片引自http://myweb.ncku.edu.tw/~garden/desktop01.htm

 


Ev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abl.jpg


  阿勃勒於夏日灑落的黃金之雨,在爲城市妝點上一股詩情畫意的風雅之時,也帶給了詩人們不少歌諸於賦興頌雅的情趣有趣的是,詩人們同樣以阿勃勒為題材,其呈現的詩作雖各異其趣,卻亦有其類同此篇與下篇文章即就此中異同稍作分析,並以師大阿勃勒徵文中謝三進的〈記憶的形狀〉、詩人李敏勇的〈戀人喲〉、向陽的〈詠阿勃勒〉、沈花末〈黑夜並不存在等待〉及路寒袖的〈阿勃勒絮語〉為探討範例。



以下為探討之詩作範例



謝三進〈記憶的形狀〉        李敏勇〈戀人喲〉      向陽〈詠阿勃勒〉

Ev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如題...顏

以下內容為圖片檔

為防止檔案過大造成讀取困難
先行隱藏

有興趣者再點選繼續閱讀

造成不便,煩請見諒


Ev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9729.jpg 

  《醉翁亭記》與《遊褒禪山記》是高中必讀散文,以傳統的角度來看,兩篇文章各有其截然不同的中心主旨。但有趣的是,就旅遊文學的觀點來看,在政治上不合的歐陽脩和王安石,卻不約而同的在此二篇文章中展現部分旅遊文學的特質。

  個人會這麼說有幾點理由:二篇皆從踏青或尋幽的角度切入,藉由探訪的過程,引導出作者在旅遊過程之所感,將單純的旅遊記敘提升至心靈或人生層面的感悟。進一步來說,醉翁亭記從環山秀水間的醉遊導入太守對滁人之樂的「同樂」之悟;遊褒禪山記則從探尋幽穴的經歷,延伸出作者對「盡志」的看法。

  兩篇對景色環境的描寫亦非常突出,文中記敘的所見所聞,常令當代人訪遊當地的同時亦能感同身受。《醉翁亭記》對滁州山林變化的描寫和谷蔭鳥鳴的敘述,讓山環水圍的景緻具體的呈現在眼前,其景色之闡述不遜當代旅遊書簡介;但是,在描述景點的同時,又展現出太守遊樂及與民同樂之情懷,是個人認為此篇文章從單純旅遊景色的書寫躍升為旅遊文學的原因。至於《遊褒禪山記》,從考據華山為引,敘及泉側前洞之奇瑰寒深,頗似傳統旅遊書對景點的介紹與描摹;然而,後半部關於作者遊歷所獲啟發的道理,以及悲古書不存之嘆,將原本引人入勝的旅遊景點描寫,昇華至人生道理的領悟,則是筆者認為可將此篇文章歸類於旅遊文學的要素。

  整體來看,兩篇文章有其各自闡述的中心要旨,但本源上皆從探遊出發,進而啟發作者對人文及生命的情懷,就旅遊文學的定義來看,歸類於斯並無不妥。




Ev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070901175303.jpg 

圖片來源:http://www.chinafns.cn/food/mcmd/jy/20070901/174858.shtml


  餃子在華人文化裡,是一道平凡非常且普羅的食物。其最初究竟源於何人之手,眾說紛紜、難以考證,但自西漢戴聖《禮記》即有:「稻米二、肉一,合以為餌,煎之。」的記載,可見其歷史悠遠。從傳說中東漢醫聖張機的驅寒「嬌耳」(註一)、唐朝令太宗稱道的「牢丸」(註二),到今日五花八門、目不暇給的「餛飩」、「扁食」、「抄手」等食餚變名,更可以得知在過去約兩千五百年的時光裡,餃子在飲食文化上的傳承與轉變。究其歷史,餃子沉默安靜的在生活中佔據一隅,伴隨著人們跨越歷史的洪潮,在華人的心目中,留下了一定的地位。
  
  對我來說,更是如此。餃子已不知不覺地融入我的生活,成為不可切割的一部分了。說實話,我對餃子並無特別的偏愛,也還未竟「喜吃餃子到需天天上桌」的地步,但它似乎有種奇特、難以明言的魔力在,只要一有機會在路街上看到賣餃子的攤舖,我總會不由自主的前去叫上一盤,細細品味。真要說來也令人困惑,也不知道是何時染上這種「習慣」,再加上吃餃子一率不沾任何醬汁的「癖好」,我這種近乎偏執的行為,總免不了引起旁人的好奇與懷疑了。

  「習慣」何時養成目前暫時無解,倒是「怪癖」的生成有些眉目。不少人常棄嫌餃子皮單調無味的形象,總忍不住要為其「增色一番」,以成就視覺及味蕾的饗宴。而我則偏愛一粒粒餃子白白胖胖的模樣,在盤中似幼時賞玩的小沙包般翻滾,常常見了就令人覺得歡喜。皮中的餡兒,或儉樸若家常肉菜、或講究如山海珍饈,襯著外皮淡淡的麵粉香,餡料中最令人期待、最精華的部分就這樣被循循的引出,在嘴裡喧騰歡鬧的爆發出來。這種由「簡」入「奢」的漸進感令我上癮,那普通表皮下充滿未知秘密的靈魂,總是引發一種帶點「探究」、帶點「期待」的好奇心理,惹人不住移筷好一窺其面目。餃子帶來的這種食之趣味,配上那圓潤討喜的模樣,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有人給其「元寶(兒)」這樣的外號了;這時若因添加的醬汁而掩其風華、妙趣不再,不免就可惜了。

  說起來,餃子最初闖入我人生軌跡之時,應是那朦朧如夢美好的稚年吧?在偶然的某一中午時光裡,就這麼出其不意地伴隨母親窩心的溫暖,出現在我盛滿濃濃母愛的便當之中。從那天起,家裡時不時可看到母親哼著不成調的不知名小曲兒,坐在餐桌旁的一小角,動作緩慢卻仔細的將她對子女的殷殷期盼與無私愛意,包裹進一顆、又一顆的餃子裡;同時,也在我心頭留下了一抹柔軟如蜜且堅刻難消的記憶。

Ev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bf1a588c.jpg 

《咖啡隨想錄》
登出於96年6月10日聯合報電子報副刊。
是由徐國能老師所撰的散文。

此處將簡單稍作分析。

  此文結構上大致分為三部分。第一部分以「連鎖書店」與「小書店」的對比為引,藉由「現代化」與「人情懷舊」的對照輔以修辭及句型的修飾,將書店給予現代人的心靈安慰,轉移至具有相同性質的「連鎖咖啡店」。第二部分將連鎖咖啡店內機械與商業所帶來的冷漠感,與傳統手工咖啡擁有的溫情予以連結;同時,將咖啡的溫暖芬芳、傳統店面內老闆濃厚的人情味、品嘗咖啡的風雅……等等,以比喻、描寫敘述其美好,並鋪陳出咖啡味道的深沉及飲咖啡時與他人互動的暖暖氛圍。最後一部份以禪師及王安石詩句中的親切、實在襯托手工物品所帶來的「人類溫度」,並以手工創作背後所隱含的人性及缺憾之美作結。

  在文法修辭上運用許多排比、映襯對比,並運用比喻、引用等豐富文章內容。其中,「桃花源」、「龍應台」、「馮內果小說」、「王安石」……等詞句,將當今社會「中西文化交流」及「古今傳承」的特質淋漓的表現出來,為讀者呈現出完整的「大都會」景象,讓咖啡悠遠的香味與生活的風韻相連接。

  總體而言,我認為此篇文章啟發我們對現代化商業社會的一些省思,重新讓我們思考在新舊文化衝擊下,傳統價值的存廢。現代化快速便利的系統取代傳統耗時費力的各式產品,但是我們是否也在享受便捷的同時,丟失了一些文化和人情味?我想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。

Ev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
  黑石子似的核仁觸吻雙唇,帶著隱隱的渴望,緩緩滑入脣齒。甜鹹相混的滋味於齒間輾轉,以彷若傾注愛意般的殘忍力度輕咬----

 「喀!」

 「啊……」

無法抑制的輕呼流洩而出----子,碎了。

  一陣莫名的恍惚以奔騰之勢,朝我襲擊而來。不再完整的碎殼微刺,吐留於掌心上的殘骸好似挾帶著對不自量力者的嘲弄……總覺得,四分五裂的瓜子畫面和紛擾的社會,好像;其中些微差異之處,大概是控訴聲的嘈嘈雜雜取代那對不善嗑子兒者的嘲諷了吧。一思及此,舌尖猶帶刺感的口腔,不知為何竟異常乾澀地連吞嚥都覺難受。

  初始之時圓潤完滿的瓜子,清香甘甜、令人嚮往。為什麼碎裂之後,卻這麼令人覺得不堪、難以忍受?就像那藍天與綠地的叫囂、中原移民者與非移民者間的爭論、利益與道德的衝突……明明所踩之處相同,本質亦無極大差距,卻因為表面的價值而造成天差地遠的差異與鴻溝----我感到非常的困惑與不解。

Ev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

杜甫有詩云:

     「功蓋三分國,名成八陣圖。江流石不轉,遺恨失吞吳。」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--《八陣圖》

八陣圖之名流傳千古,其陣法之奇,無不令古今將相引鑑。
今日便要巧藉此名,獻醜做道簡單、解饞且具趣味性的小點心。



Ev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托學校國文課羅老師的福,
做作業做到BLOG這領域上來了。
(為此更新網誌,說實話感覺有點奇特)

所以,在這個充滿鄙人怪異嗜好的地方……
這算是一篇認真的文章。

也剛好趁此機會,
推薦兩個個人以前就有瀏覽且品質掛保證的的BLOG



Ev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